有些人說,貓咪是安靜的動物,但真正與牠們生活久了,尤其是像塞爾凱克捲毛貓(Selkirk Rex)這樣親人且愛互動的品種,聲音正是牠們與我們交流的語言。從輕聲的喵喵,到高亢的嚎叫,每一聲鳴叫都可能藏著一個訊息、一份期待。牠在說話,而我們是否真的聽懂了?
在 BRACHA布拉扎,我們相信,貓咪的聲音不是噪音,而是對關係的邀請。透過這篇文章,我們想和你一起看懂貓咪叫聲背後的原因,什麼時候是正常溝通,什麼時候是牠發出的求救訊號,又該如何溫柔地回應。
貓咪為什麼會一直叫?從生活需求到情緒表達
貓咪不像狗狗會大聲吠叫,但牠們其實非常善於用聲音傳遞想法。有些叫聲像輕聲提醒,有些則明顯帶著急切與情緒。
最常見的原因,來自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與感受:
肚子餓了:尤其是靠近用餐時間,牠會走到你身邊、直視著你,一邊喵喵叫,傳遞「我想吃飯了」的訊號。
想撒嬌或互動:有些貓天生就偏愛說話,尤其是喜歡與人連結的品種(如暹羅貓),更容易透過叫聲尋求注意力與陪伴。
環境變動造成不安:搬家、新成員加入、傢俱大幅度調整,都可能讓貓咪感到壓力,進而出現頻繁鳴叫的行為。
發情行為:未結紮的公母貓在發情期間會出現節奏性高亢的嚎叫聲,這是一種天性驅動的行為表現。
疼痛或身體不適:若貓咪的叫聲帶有明顯的變化,例如突然變得沙啞、淒厲,甚至叫完之後縮在角落不動,可能是身體出現了不舒服的狀況。
資料來源:ASPCA(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)、Cornell University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
什麼情況該觀察?什麼情況該警覺?
不是每一次叫聲都需要緊張,但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忽略。
若牠在固定時間叫、對象明確(例如看到你拿飼料時喵喵叫),且叫完之後情緒平穩、活動力與食慾正常,通常屬於可以安心觀察的範圍。
但如果你發現貓咪:
晚上半夜對空鳴叫,沒有明顯對象
叫聲突然變尖或沙啞,且持續不止
同時出現舔毛過度、躲起來、排泄異常等行為
叫聲伴隨年齡增長,特別是超過10歲以上的貓咪(可能為老年認知功能退化)
那麼這些就屬於需要提高警覺的情況,建議記錄下行為頻率與環境變化,並盡快就醫進行評估。
資料來源:International Cat Care、PetMD
如何照顧一隻「愛說話的貓」?
貓咪不是故意愛吵,只是牠願意把需求與你說出來。作為照顧者,我們可以從幾個方向著手:
穩定環境與生活節奏:固定作息(餵食、互動、安靜時間)能幫助牠建立安全感,降低因不確定而產生的叫聲。
評估是否該結紮:發情期的嚎叫聲強烈又長期,是許多屋內貓的困擾。結紮不僅有助於情緒穩定,也能預防某些疾病。
增加陪伴與刺激:貓咪需要情感連結,也需要感官探索。多花時間互動、設置可探索空間(如貓跳台、探索盒)有助於轉移注意力,減少情緒性鳴叫。
就醫排除潛在病因:若叫聲伴隨其他症狀,建議儘早安排檢查,尤其是年長貓咪,可能涉及痛症、關節不適或認知退化。
資料參考:The Humane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、VCA Animal Hospitals
貓咪一直叫,不是牠任性,也不是黏人,而是牠想讓你知道:「我需要你聽見我。」在 BRACHA布拉扎,我們相信:每一次主動發聲的貓咪,都是一份深刻情感的展現。你願意傾聽,牠也會在陪伴裡更安定。
這份關係,從回應聲音開始,慢慢走進更深的理解與祝福裡。